日前,北京16个区“两会”陆续开幕,针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各区纷纷提出人口调控,产业腾挪等相关规划,提出实现疏解和提升并重,在疏解城市功能的同时,改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定调。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如何将自身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控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关注的焦点。
各区制定人口上限
2015年,北京提出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小于2300万,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后,上周起,北京市16个区“两会”陆续开幕,其中9个区公布了未来1到5年的人口调控上限。
其中,朝阳、昌平和石景山3个区制定的是2017年人口控制目标,分别为374.1万人、206万人和61.6万人。
海淀、丰台2个区均提出,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规划常住人口数分别是312.6万人和195.5万人。
东城、西城、顺义、房山这4个区则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分别控制人口在76.2万人、110.7万人、130万人和130万人以内。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三庚指出,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特大城市发展情况来看,人口快速增长是一个重要趋势。北京由于环境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这对北京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蒋三庚表示,北京市目前人口控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外疏解一般制造业、批发市场和职业教育等相关产业带动人口迁移,实现本市人口的减少和空间分布上的优化。
实际上,北京市各区针对自身情况,也制定了多种方案。
西城区提出,要通过棚户区改造、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大类重点项目带动人口外迁。
朝阳区区长王灏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称,过去五年,朝阳区先后清退商品交易市场154家,关停一般性制造业184家,拆除再生资源回收场站和仓储物流基地57家,清理出租大院289家。2017年,朝阳区还将疏解商品交易市场68家、一般性制造业99家、仓储物流基地6家、再生资源回收场站19家。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北京调控人口,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以解决北京现有功能过多、人口资源过多带来的城市病为目的,将不符合首都功能要求的产业、功能往外迁有序疏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的政策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这一目标在更大区域的布局和规划。
产业人口转移待协作
为了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控制,北京设计了一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城六区到各区县再到周边地区的产业和人口转移体系。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2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城六区做减法,把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部分教育医疗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向城六区之外转移。
同时,非城六区的其他区县,则在承接城六区的城市职能和部分产业的同时,将自身的部分产能淘汰或转移。此次两会,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业大院腾退计划。其中,通州区提出,将于2017年彻底告别“工业大院”。
这也使得人口控制、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密不可分。12月20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提出,要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指出,在北京,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实际上已经较高,非高附加值、非高端环节的一般性制造业和商品交易场所,已经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推动相关产业转移,短期看虽然对城市服务提供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北京已处在城市功能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阶段,这系列政策带来的利好,将在城市发展的长远过程中得到体现。
赵弘告诉记者,这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撵人”、“撵企业”,而是将不适合在北京发展但在河北仍有发展价值的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当然,有污染的就地淘汰。不过,这中间仍然存在“人”的问题。由于这些被转移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已经在北京安家置业,但北京轨道交通体系不够完善,联通市中心与周边城市的市郊铁路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通勤时间过长,成为了阻碍这些人前往周边地区就业的一大障碍。
赵弘认为,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这一问题,应当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在北京周边地区着重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良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微中心,在这些地区与北京市中心之间修建一批市郊铁路,实现“一小时通勤”,从而实现人口和产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